美国底特律的兴衰史

2013/03/25    来源:http://www.acivisa.cn    编辑:m_e6f5e5

19世纪初,占据美国五大湖水路战略地位的底特律发展成为交通枢纽。随着制造业的兴起,底特律稳步发展,成为世界汽车工业之都。但一个世纪之后,这个曾为美国第四大城市的汽车城却走向衰落,濒临破产。

底特律,美国密歇根州最大的城市,位于五大湖周边。1815年,底特律正式建市,凭借其地理位置逐渐发展成为水陆交通枢纽。底特律建造了大量华丽的建筑,被称为“美国的巴黎”。

随着造船、航运、制造工业的兴起,底特律稳步成长。1896年6月4日,亨利-福特在底特律的厂房里制造出了他的第一辆汽车。1904年,T型车下线,开启了美国的全民汽车时代。

除了福特,威廉-杜兰特、道奇兄弟和克莱斯勒等人均在底特律开创了自己的产业,福特、通用、克莱斯勒等公司合力将底特律打造成美国乃至世界汽车工业之都。凭借工业的发展,底特律人口在20世纪上半叶急剧增长。

虽然经历了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,但底特律因为二战再次迎来了发展机遇。1940年9月27日,德国、日本、意大利在柏林签署《三国公约》,极大震动了美国总统罗斯福。当年12月29日,罗斯福发表演讲,称将不再奉行“中立”政策,号召美国建立“民主的兵工厂”。

为响应号召,通用、福特、克莱斯勒等公司二战期间均改造生产线,为盟军制造军用汽车、飞机引擎等设备。

1941年,太平洋战争爆发,美国国防部一次就向福特订购4000台军用飞机引擎。随后,政府甚至直接要求福特公司能够独立生产轰炸机。

二战结束后,底特律汽车生产商又为工业复兴和经济复苏作出极大贡献。

蓬勃的汽车业吸引了美国南部黑人前来淘金,但这也种下了种族冲突的祸根,底特律市内种族平衡大幅逆转,黑人逐渐成为主流。

20世纪50年代,底特律的人口达到顶峰,拥有185万规模的人口,成为美国第四大都市。

汽车工人也迅速成为一个庞大的“中等阶层”。通用旗下的所有汽车累计销售达7500万辆,22万工人在35个巨大的汽车工厂中工作,底特律从一个3300平方公里的小城市,扩展成为一个上万平方公里的大都会区。

得益于军事工业带来的技术进步,二战过后底特律的汽车工业从技术水平到设计水准均大幅度提高。图为1956年4月4日,汽车设计师在通用公司的办公室设计样稿。

20世纪60年代初,底特律进入全盛期,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中心,高峰期底特律的制造业岗位达到了22万个。

底特律的活跃也惠及了与其隔河相望的加拿大城市温莎,克莱斯勒公司加国总部即建立在此。

然而好景不长,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,由于民权活动频繁、汽车工业进入瓶颈期,底特律经历了痛苦的衰退。1967年,底特律发生骚乱事件,警方与市民发生冲突,并进一步演变为美国历史上最多人死亡的暴动事件之一。

1967年底特律骚乱又称“第十二街骚乱”,为平息暴乱,密歇根州州长乔治-罗姆尼下令密歇根州国民警卫队进入底特律,并要求总统林登-约翰逊派遣陆军入城。

暴乱中,43人死亡,467人受伤,超过7200人被捕,以及超过2000座建筑物受破坏,仅次于南北战争期间纽约城的征兵暴动以及1992年的洛杉矶骚乱。

暴乱最终导致白人大量逃离,黑人居民在底特律市民中比重迅速上升。随着零售商和小业主的离开,城市税收不断下降。大量建筑和房屋也被遗弃,底特律汽车工业的辉煌不再。

1973年,科尔曼·扬成为底特律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市长,不过在他的五届任期内,他的执政风格并不被大多数白人所接受。

70年代,石油危机重创美国汽车工业,日本、欧洲等汽车制造商也对美国传统三大汽车公司造成了威胁。失业人口增多、毒品流入,使得底特律变成了一座暴力之城。

90年代,底特律出现复苏迹象,汽车行业也重新抬头。但2008年的经济危机再次重创底特律,通用、福特等企业降入谷底,全市失业率达到18%,远高于全国的6.5%。

2013年,底特律市濒临破产边缘,人口剧减,不足20世纪50年代的一半。房价崩溃,当地一位购房者仅花2300美元就买下了一座230平方米的房子。

二战结束至今,底特律从“民主的兵工厂”变成了“民主的包袱”。从一个音乐、建筑、工业之都,变成了一个濒临破产的“鬼城”。2013年3月14日,密歇根州长宣布紧急接管底特律,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,以确保底特律的复兴。